華為、海爾的互聯網化思路
2015-09-30 來自: 陜西印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:2764
2013年12月30日,華為發布了2014年行業趨勢展望,題為《用趨勢贏未來,數字化重構新商業》,我欣喜地看到,華為消化,吸收,并擴展了我2013年12月5日福布斯專欄文章《傳統企業,互聯網革命正在踢門!》里的傳統企業向互聯網轉型的商業邏輯。
簡單比較一下:
摘自劉潤2013年12月5日《傳統產業,互聯網革命正在踢門》:
“回到商業的本質:有人提供產品或服務,有人使用。因此,簡單來說,商業可以簡單分為兩大環節:創造價值和傳遞價值。先說傳遞價值。傳遞價值可以解構為今天廣受認同的三個流:信息流、資金流、物流。互聯網首先攻占的,就是通過自身的效率,縮短或者重構“傳遞價值”的商業價值鏈 ... 信息流,資金流和物流本質上大部分是傳遞價值,而以往這些渠道分走的利潤,在今天的效率來說,是過高了。當傳遞價值被重構之后,互聯網將真正地進軍傳統產業,重構商業的源頭:創造價值端。”
摘自華為2013年12月30日《用趨勢贏未來,數字化重構新商業》:
“商業過程紛繁復雜,概括起來包括價值創造和價值傳遞兩大環節。在價值傳遞環節,主要是我們常說的信息流、資金流和物流,而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,則打通了物流、信息流和資金流。互聯網已經滲透并改造了價值傳遞環節,實現了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,減少甚至消滅了中間環節,重構了商業鏈條。當前,互聯網開始向價值創造環節進行滲透,特別是向產品研發和制造等領域滲透。”
當華為的公關部看到這一段的時候,不用擔心,我不是來收版權費的。我非常高興,華為這樣大型的民族企業,能夠深刻地認識到“互聯網化”對傳統產業的影響。這是非常令人尊敬的。同樣令人尊敬的,還有海爾。也是同樣看完我的文章后,海爾集團戰略部邀請我去了一趟青島,在集團董事局大樓里,與集團領導,作了整整的閉門交流。我分享了非常多如何從傳統企業角度看待互聯網的方法,而不是如何站在互聯網的角度看待傳統企業。同時,我也在海爾看到了張瑞敏先生對“互聯網化”的巨大的決心。更多內容屬于商業機密,不便分享。
華為、海爾,都非常令人尊敬。他們“從不回頭欣賞自己的腳印”,一路向前。下面的問題,不是分析過去的一百步,不是展望未來的一萬步,而是走好當前一步。
當前一步,從傳遞價值,到創造價值的一步,該如何走?“互聯網化”用“Internet-”的方式,消滅、或者縮短了“傳遞價值”的方式:信息流、資金流、物流,現在開始用“Internet+”的方式,使能、或者豐富“創造價值”的方式。在互聯網的幫助下,用戶的真正參與,讓企業終于可以創造的滿足用戶需求的價值。我把這個進程分為三個階段:
1、從“假想用戶”的需求出發
任何一個時代,生產者都會明白,產品是用來滿足需求的。但問題是,生產者無法接觸到真正的用戶。所以,他們通常只能揣測用戶的需求,或者通過了解周圍的小部分用戶,假想大部分用戶的需求。
2、從“泛指用戶”的需求出發
電話、電視、廣播、短信等手段的普及,讓準確的用戶需求調查成為可能。很多公司在生產之前都懂得要先對市場做調研,了解用戶需求。但是,調查的用戶未必就是將來的購買用戶。調查公司用一套數學方法,推斷泛指的用戶需求是什么,作為生產的依據。生產者、服務者已經離用戶,或者說“泛指用戶”接近了。
3、從“個體用戶”的需求出發
互聯網時代的來臨,讓生產者和服務者接觸每一個直接的的消費者變為了可能。你了解的這個個體用戶的需求,就是將來要購買的真實需求。你不需要通過對他的需求判斷,推及別人。你就生產一個他想要的東西就好了。每個人想要的都不一樣,或大或小,滿足“個體用戶”需求,是未來的大方向。
現在,“顛覆”傳統企業的不是互聯網,而是互聯網里紛繁復雜的全新的話語體系。話語***,不代表真的***。讓我們返璞歸真,回到本源。商業的本質,我認為就是“為用戶創造價值”。滿足“個體用戶”的需求,就是這一輪“互聯網化”的目標。其手段,可以通過改變思維模式、商業模式、管理模式來達成。
我很贊同《創新者的窘境》里說的“大公司死亡框架”,也很贊同任正非先生說的“大公司不必要死亡”。互聯網不是紅小兵手里的***。互聯網是電、是石油,是產業變革的基礎物資。問題是,你看明白了嗎,抓住了嗎,改變了嗎?